好“豐”景有了全新“打開方式”
發布時間:2024-10-14
吉林省糧食總產量已經連續三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并實現了連年遞增。目前,吉林各地正在穩步開展秋收工作,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眼下,吉林省糧食作物已收獲兩成。2024年,吉林將糧食增產工作納入省政府75項突破性工作之一,堅持穩面積和提單產兩手發力。2024年糧食播種面積在2023年高位基礎上繼續增加。
2024年,吉林省高產玉米、大豆品種覆蓋面積比上年分別增加255萬畝和33萬畝。實行“優機優補”,重點推動高性能播種、收獲機具更新換代,力爭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0.5個百分點。同時,以增產為核心推進高產技術擴面應用,在西部易旱區域新增“水肥一體化+密植”技術105萬畝以上,總應用面積達到706萬畝。
農機升級助力黑土地“綠色增產”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是全國產糧大縣,這里形成的以玉米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栽培技術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被稱為“梨樹模式”。眼下,梨樹縣的玉米正在大面積收獲,當地的農機有了新變化。
這里是四平市梨樹縣孤家子鎮,2024年收獲這片玉米地的農機是一套全新組合。常見的玉米收割機有摘穗剝皮型,也就是說能直接收獲玉米棒。也有籽粒直收型,就是直接收獲玉米粒,而現在大田里采用的是莖穗兼收玉米收割機。
這款國產的大型收割機在田里走一趟,不僅能完成摘穗、剝皮、裝箱玉米收獲環節,還能直接將“多余的”的秸稈離田粉碎。為什么說是“多余的”?“梨樹模式”是以玉米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栽培技術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秸稈都要還田。
經過專家多年探索,這種模式下,留存30%左右的秸稈就可以起到防風固土、保持水分、保護黑土地的作用。而如果秸稈量過大,在低洼地塊覆蓋量過多,就會導致土壤后續地溫升溫比較慢,從而影響播種之后苗期的長勢。因此,不適合全量秸稈還田的地塊當中70%左右的秸稈都可以打包離田。過去玉米收獲后秸稈打包機需要再次下田,打包成捆后再拉到下游企業加以利用。繁瑣工序不僅對土地反復碾壓,還要增加人工和機械成本,而現在的這款收割機一專多能、省時省力。
“數據+裝備”鹽堿地有了全新“打開方式”
不僅是黑土地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吉林還下大力氣開展鹽堿地的綜合利用。如今,吉林全省的670多萬畝鹽堿地,已整治開發了200多萬畝。從寸草不生到豐收高產,鹽堿地也飄出了稻花香。
這片上萬畝稻田的主人,是一批以“90后”為主的新農人。在收獲現場,這臺無人收割機格外引人注意,在手機端操控,就可以讓收割機按照規劃好的路線自動駕駛收割。之后再將稻谷傳送到無人駕駛的拖拉機上,拖拉機按照路線將稻谷運送至倉庫。
2024年,農場智能排灌系統上線,遠程遙控閘門自動開關,還能實時監測土壤狀況。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新農人沈強說,為了讓鹽堿地能豐收,他們下了不少功夫。凹凸不平的鹽堿地首先進行標準化平整,隨后面臨的更大挑戰就是要降低土壤鹽堿度。他們嘗試了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治理等10多種方法,經過反復比較,用有機硅新材料研發的改良劑,效果明顯。
改良第二年,這片土地的鹽堿度就由10降到8,基本達到了當地良田標準,水稻畝產超過了400公斤。這來之不易的收成,更堅定了這支年輕團隊科技種田的信心。
隨著國家支持力度越來越大,他們又研發了鹽堿地田間管理智慧系統,不僅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多,畝產也提升到了近600公斤。
用數據代替經驗,用設備代替人力。從降低土壤鹽堿度到破除土壤返堿難題,從能種稻到逐年增產,鹽堿地種糧技術越來越成熟?,F在,農場團隊已由原來的十幾人發展到80多人。
轉自:央視網